华夏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婚嫁更是国人一生中的传统大礼,也是我们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几千年的婚礼史中,自周代礼服产生,婚礼服也应运而生盛行起来。古代传统婚服制式大致可以分成“爵弁玄端——纯衣纁袡”、“梁冠礼服——钗钿礼衣”、“九品官服——凤冠霞帔”三个阶段。隋唐之前,女性婚服多以“纯衣纁袡”为主;而唐代女性的婚嫁服饰则处于“钗钿礼衣”最具代表性的阶段;到宋代则在承接唐代钗钿礼衣的同时进入“大衫霞帔”初形时期,为明代的“凤冠霞帔”奠定了基础。清代出现了“黑褂红裙”这一满汉元素混合之物,民国则为旗袍的鼎盛时期,近代更是凸显了婚服逐渐西化的历程,而当代的中式嫁衣,我觉得是东方女性服饰文化艺术的结晶、秉承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穿衣概念,更是结合了当代社会背景所衍生的新中式嫁衣。接下来,在此简单地与大家谈谈中式嫁衣是如何发展的,将大家抽出对于中式嫁衣的模糊边界,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更能懂得中式嫁衣的美韵,和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中式嫁衣的历史
周代
周制时期发展尚简,婚礼也相对简单,没有后世的喧嚣与嘈杂,更加重视夫妻之义与结发之恩,注重“明媒正娶”。《礼记·昏义》载之:“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昏礼者,礼之本也。” 由此得出,自古以来,婚礼不仅是个人的行径,更是”合二姓之好”的家族大事。
周制时期以黄昏时分为吉时行婚嫁之礼,故称为“昏礼”,即“婚礼”。加之受“邹衍五行说”的影响,周代人穿衣多根据五行。且《周礼•染人》有云:“玄纁者,天地之色,以为祭服,天地之色玄黄,而玄纁者,天之正色而玄,地之正色而纁,法天地也,故礼服之重者莫不上玄纁下也。”即嫁衣的色彩在周代遵循“玄纁制度”,纁黄而兼赤为纁,如那落日余辉的色泽。与后来所崇尚通身红色的婚服颜色不同,这种玄衣纁裳的色彩更凸显其端正且庄重,有着神圣的仪式感。且根据阴阳五行思想,玄为黑色,五行属阴,故而在裳下缘注红色边,以喻天地阴阳调和。
汉代
汉代是深衣流行的时代,样式大致可分为曲裾和直裾。曲裾服多用于西汉早期,直裾服又称“襜褕”,与曲裾服的相同之处便是衣裳连接且被体深邃,只是衣裾的开法略有不同。直裾男女均可穿,但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曲裾深衣不仅男女可穿,更是女子的常见服式。通身紧窄,行不露足,下摆通常呈喇叭状,充分勾勒出女性的柔美与优雅。
汉代新妇的嫁衣多采用袍制,延续周代的五行穿衣文化,婚服颜色依旧是玄纁风格。《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繒,采十二色,重缘袍。”伴随着汉代织染技术的空前发展,当时不仅能织出精美多样的花纹,而且也能印染出丰富多彩的颜色,用十二种色彩的丝绸设计出适合不同身份的人穿用的婚礼袍服,并且穿用五彩带和木屐,寓意前程似锦。
汉代曲裾
汉代直裾
魏晋
魏晋时期的女性服装包含有襦、袄、衫、帔、裙、两裆、裤褶等,服装样式宽博。上衣以对襟为主,领袖镶有织锦缘边。衣袖边缘常缀有不同颜色的贴袖。下身多穿条纹间裙,腰间以帛带系扎。南北朝以后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服装样式开始由上长下短改为上俭下丰,由宽衣博带改为窄袖紧身。
魏晋时期开始大规模盛行白色衣衫,颜色以素雅为主,即使在婚嫁宴会等重要的喜庆场合,也依然穿着白色礼服。《东宫旧事》载之:“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如此大规模的崇尚白色,与当时玄学盛行、佛教的逐渐传播、道教所提倡的“以无为本、返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风尚有着莫大的联系。
唐代
唐代时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民风自由开放,服饰艳丽华美,世人多以“盛世华服”形容唐代服饰,这也是唐代文化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这一时期的女装充满活力,其主要特点为:款式优美华丽、雍容大度;穿着方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装饰妆扮种类繁杂。襦裙、深衣、胡服成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女装。
唐代女性婚嫁所穿礼服颜色复杂繁多,色彩搭配浓艳热烈,但视觉上依旧以绿色为主色调的。且唐代女性婚嫁服饰色彩给世人最大的印象莫过于“红男绿女”,即男着绛色纱袍,女着青质衣裳。《新唐书》记载:“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饰之。连裳、青质、青衣、革带、袜、履同裳色。”且从领型来看,唐代女性婚服多是交领或坦领襦裙,领缘层叠,纷繁华丽。穿着嫁衣的图案花纹色彩复杂,富贵华丽,寓意深厚,图案内容多以动物花卉为主,而牡丹因其花型饱满圆润装饰性强,又因象征富贵吉祥而受广大唐代女子的喜爱。
宋代
宋代推崇儒家思想,强调伦理纲常,因此宋代服饰的最大特点便是儒雅化。相比于唐代服装的艳丽开放,宋代女性服装更加含蓄内敛,崇尚简洁自然,关注穿着的便利且不失礼仪,更凸显女性温婉雅致的气质。
宋代女性婚嫁服装在沿袭唐制的基础上,赋予自身的创新,较之唐代少了鲜艳明媚,更添庄重典雅,最具特色的便是“霞帔”的出现。宋代女性婚嫁服装形制多为大袖、下着长裙、外披霞帔。《宋史·舆服志》记载:“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被子、生色领皆用绛罗,盖与臣不下议。”嫁衣多为瘦长、窄袖、对襟样式,左右对称严谨,领缘有较宽的缘饰,精致而简约。图案花纹风格细腻,造型细致,多为花鸟,但也出现了梅、兰竹、菊为代表的“君子花卉”纹样,寓意高尚的品格与气节。
明代
明代时期,霞帔不仅逐渐在后妃和官员妻子中得到普及,更是以霞帔上的纹样来彰显其品级之分,分为翟纹、孔雀纹、鸳鸯纹、练鹊纹等。平民婚服也可著凤冠霞帔,但却有所限制。《礼部志稿》记载:“文武官命妇服饰用大衣霞帔,既合古制,霞帔以金绣为文为等第。若民间夫人礼服,惟以素染色,不同文秀。”规定民间女子婚服不得有纹绣,颜色必须以素色为主。
明朝女子衣裙衣摆由短及长,别与宋代的对领而以圆领为主,上衣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便是“花冠裙袄,大袖圆领”之装束。礼服多用纽扣,色彩及其纹样较为素净、淡雅。明朝后期,新妇服饰基本以命妇装束为主。《明会典》记载:“凡文武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由此可见,明代的新郎婚服更接近于以常服而簪花披红的形象。
明代女子常服
明代命妇常服
清代
清朝廷为缓和民族矛盾的心理,采纳明朝遗臣金之俊“十不从”条令,其中由于“男从女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的条令,清代民间女子婚服得以沿用明代的婚礼服饰。清代旗女穿袍,汉女沿袭上衣下裳制,上着衫袄,下着裙或裤,上下衣互不连属,以云肩披着作装饰使用,寓意四方四合,八方如意。(参考《中国服饰史》第九节清代服饰)
(广东人多穿“裙褂”出嫁,其原由可追溯到古时一位名为粱储的大臣,曾手抱年幼太子上台登基,小皇帝内心对粱储心怀尊敬,在粱储女儿出嫁时更赐其“龙凤裙褂”。梁储是广东人,穿裙褂变成了广东的婚俗。参考《中国古代民间婚礼仪俗中的着装风格初探》
故事真假不得而知,对于本段本人持保留意见,欢迎有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一起讨论。
有网友提出以下几给观点,本人表示赞同
1:据查阅公开史料,明清两朝皇帝并没有赐嫁衣给姓梁的官员
2:按清朝的规定父亲当官子女就应该用凤冠霞帔(此时的凤冠霞披多数是沿袭按明朝服制,本人观点)
3:宰相志里记载的姓梁广东人是明朝的。(清朝没有宰相这一官职,只有首辅大臣,本人注)
一些商业品牌为了制造销售热点,给中式嫁衣杜撰了很多故事,业余人士的商业炒作行为,不可做为服饰文化传承的基础。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觉
例如:
1:正室不穿斜襟,小妾才穿斜襟,你们可以查阅一下故宫博物院出版清代宫廷服饰图典,里面有详细讲解皇后和嫔妃不同场合穿着的服饰式样。
2:早期广东商家对子孙带的叫法更是可笑之极,由于香港广东婚礼多数是以租借为主,衣服版型和尺码以及长短难免不合身,工厂便在裙子上安装了类似男生背带裤一样的两根带子装两个到三个档位置的扣子和扣眼,跟据租借的新人身高来调节裙子的长度。
这也是为什么早期香港明星婚礼穿中式嫁衣的照片看起来,总是让人感觉这套衣服不是这个人的尺码的原因吧。
3:试穿嫁衣不能一次试一整套,穿一次嫁一次,要分开试,据公开可查阅资料这个也没有相关记录,无从考证,跟多是商家的一种商业行为。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龙凤褂是广东人的婚礼习俗呢?这个在本文的民国婚礼部分有详细分析
“裙褂”的 “褂”为明代造字,指罩在外面的长衣,其形制比袍略短。入清后用作代礼服,为清代所特有。通常指对襟、罩在袍服之外者。制有二式:下长至膝,用于行礼者称长褂(缀有补子,称补褂);长仅至骻,用于出行者称行褂(马褂)。男女均可穿着。《清稗类钞·服饰》记载:“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谓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称,惟制式不同耳。”(参考《中国古代服饰辞典》)
清代最典型的便是出现了“黑褂红裙”这一满汉元素混合之物,源自满洲,采用汉族上衣下裳制与满洲立领的相互融合。一般以上衣对襟,衫身宽阔,扭花扣,图案以仙鹤、鸳鸯、双喜、花枝为主。而最高统治者则专享龙凤图案,多用金银线娟秀,龙用金线,凤用银线,绣法多用銮金绣法,使龙凤身体鼓起,除彰显其权威与凸显雕琢华贵之气之外,也寓意富贵吉祥、婚姻美满。“黑褂红裙”作为名门大家的女子礼服,许是暗合了“上玄衣下纁裳”之古制,更凸显其大气端庄之感,有别于民间女子一身红装的礼服常规。(参考《清宫服饰图典》)满汉文化在不断的碰撞,融合中互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服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求同存异中取之精华,舍其糟粕,这是“黑褂红裙”产生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也是现在大家所说“裙褂”一词的出处之一。
旗袍,名称始见于清。原指满族旗人袍服。包括官吏的朝袍、蟒袍及常服袍等,后专指妇女之袍。
清初旗袍多数以,圆领,窄袖,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收缩,由此而下,逐渐放宽,下摆部分异常肥大。
清末旗袍,袍身宽敞,外形以平直为多;领、袖、襟、裾镶以宽阔的花边,另加高立领,“立领”在清代以前的汉族服饰中不曾出现。
对于旗袍的解析本人比较赞同北京服装学院史立萍的观点,原文如下: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各民族的服饰风格也不停在交融,如果以‘旗袍的来源是满族的旗装’来论缘起,就太片面了。另一方面,手工艺发展至清——不论审美,只说技艺本身,已至巅峰,而这些传统技艺在其他的时代也是步步传承、精进着的。
现在之所以公认旗袍为中国女性服饰的代表,是因为经过了时代的演化,它最符合当代的生活的要求,在形制的简洁与东方神韵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参考《中国古代服饰辞典》)
曾纪芬与聂缉椝大婚照(光绪元年)
宋庆龄母亲大婚时所穿婚服(1887年)
民国
放眼整个民国,30年左右的时间应该是中国服饰文化近代中最为鼎盛的时期,浓缩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服饰文化,东方服饰的重纹样重细节融合西方服饰的造型美,服饰结构开始由传统的平面结构转向西方服饰的立体结构。
民国初期汉族女子以穿旗袍为尚。民国10-30年代左右,旗袍样式以窄袖为多,多层交叠的细滚边,传统直身结构,不收腰,长度膝盖下或直脚踝;25-30年代,受欧美服饰影响,较清末而言,旗袍样式变化显著。衣长缩短,收缩腰身,加入胸省,加衬垫肩,由其强调女性的曲线美;30年代,流行高领及低领,袖长及衣长,时长时短; 40年代,趋于简便,装饰能免则免,最后连袖子也免了,出现了无袖旗袍。(参考《中国古代服饰辞典》)袍叉开得较高的旗袍盛行于1933-1934 年,1935 年后流行低叉,以至走路困难。1937 年后,下摆再一寸一寸地上提,到1939-1940 年又提到了小腿处。
民国初期旗袍样式
民国初期旗袍样式
民国后期旗袍样式
民国时期的中式嫁衣
那么,具体在嫁衣方面的又有哪些表现呢?
明清时期,华东的江宁织造府和江南织造府,有大量的绣娘为宫廷服务。
辛亥革命之后,被禁锢了几千年的龙凤、金银等皇室题材也不再是平民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素材,一时间大量原本服务于宫廷的绣工被民间广泛使用,皇室元素逐渐在民间流传,民国时期广泛将其应用到服饰当中,民间婚礼上开始出现了尊贵奢华的风格,大面积金银线绣龙绣凤的嫁衣成为广大官府和商贾大户的婚礼必备。
民国初期的嫁衣沿袭清代的传统,新郎婚服一般为长衫马褂系大红绸带,新娘嫁衣基本沿袭了明清时期的汉族女子装扮,礼服服制为下摆与膝齐,凤冠霞帔、下身着马面裙。此时的婚服已由清代的黑褂红裙逐渐流行到了红褂红裙的形式,这时的嫁衣形式也有所变化,开衩和绲边逐步在减少,袖长变短,袖口变小。
20世纪20年代中式婚礼服饰
再者,由于“舶来品”的强烈冲击,促使婚礼服逐渐西化,民国时期的婚礼服由一开始的“一中一西式”逐渐走向“中西结合”式,婚纱开始进入中国,最终演变成“彻底西化”的形式。
民国后期大批社会精英前往香港新加坡等地定居,同时也将我们最璀璨的服饰文化带去香港和东南亚一带,由于香港台湾并遭受十年浩劫,传统文化和婚礼习俗得以完整保留并传承至今。
(图片参考《中国服饰》第十节近现代服饰)
蒋介石宋美龄婚礼(1927年)
冰心吴文藻(1936年)
新中国建立
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国人民拥护社会主义,自动穿起蓝色、蓝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由于“文革”十年浩劫的压抑,成年男女只敢穿蓝色、灰色的中山服、学生装、军便装,青年学生穿着草绿色军便服,童装也是军便服式样。
20世纪60年代,在服装款式上男装仍以中山装为最基本的款式,再加上青年服、军便服、两用衫、中式棉袄等构成了男装世界。女装和童装的款式虽然比男装的款式变化多一些,但也只不过是中西式棉夹袄、中西式女罩衫、斜裙、春秋衫等。
70年代初,极“左”思潮仍然统治着服装行业,人们的穿着依然受到限制。到了1978年,出现了双排扣西式驳领的服装。(参考《衣冠霞帔——中华服饰文化大观》)
70年代或80年代初出生的很多人,可能都见过自己父母亲的结婚照片,一身绿色军装手拿毛主席语录,身上贴着大红喜字,就这样举办着婚礼。
毛泽东时期婚礼
改革开放后,纺织工业带动服装行业,西式服装再度流行,更追求优质化、时装化、多样化、个性化。(参考《中国服饰史》)
当代中式嫁衣
虽然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中式嫁衣在内地鲜有,但是从民国时候移居香港台湾东南亚一带的社会精英们,和海外华人们却对其传承有序,虽然一部分受到西化的影响穿着婚纱西服举办婚礼,但大部分女性依旧沿袭迎亲或拜堂仪式等传统礼节上必须穿中式嫁衣的婚礼习俗。
“龙凤褂”的出现
“龙凤褂”(据公开可以查阅资料再此之前并无龙凤褂一词出现,有记录的仅有嫁衣,吉服,喜服,婚服)
民国时期的中式嫁衣制式依然是传统中国平面结构,采用直身裁剪,松身结构,统称褂或袍。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文化仍经历了相对封闭的文化断层时期,但英国殖民的中国香港地区,是没有文化断层的,1945年至1980年之间,受日韩流行的西式立体结构服饰影响,香港,台湾,东南亚地区的中式嫁衣,开始由传统的中式平面结构变成收腰,装袖的立体结构,拉链等新时代的工艺和结构特征开始出现,因通身绣满龙凤图案开始被称为并开始称之为“龙凤褂”。
“秀禾服”
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有看过2002年播出的李少红老师导演的《橘子红了》这部民国大剧吧,是否依稀记得周迅所饰演的角色的名字呢?
没错她的名字就是“秀禾”,这部民国电视剧算是中国大地掀起的第一股服饰复古风,但概念也因其而模糊,单凭一个虚拟电视剧人物名字来命名传统服饰,是及其不严谨的,我相信你也是不同意,所以我们还是沿袭嫁衣,吉服,喜服吧。
80年代改革开放,中式嫁衣文化逐渐从香港开始回流进入内地,第一站必然是广东和闽南一带,随后逐渐蔓延开始重回到大家的视野,这大概就是大家为什么一提到中式嫁衣就是香港人广东人闽南人才穿的缘故,个人觉得应该是背井离乡的海外华人在传承婚礼习俗和服饰文化方面做得比我们要好得太多,对中式嫁衣的传承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更为贴切。
而从2000年开始,中式嫁衣也逐渐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婚礼中,当代中式嫁衣的风格开始形成。
但是,由于早期国内中式嫁衣没有专业从业机构和专业设计师,婚礼当中出现的中式嫁衣式样基本都是宽松大袖的,婚礼和服饰都有非常强烈的明代服饰和戏服的特征,这个应该是跟民间的戏服有着极大的关系(2000年左右苏州和北京国营剧装厂才倒闭),以至于当下很多人一听到中式婚礼依然想到的都是“唱大戏”,严重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当进入到2010年左右,开始有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开始涉足中式嫁衣领域,中式嫁衣开始被重新定义,戏服在婚礼当中逐渐被大家所边缘化,中式嫁衣异军突起大概是在近5年。
而对比早几年,近几年中式嫁衣逐步被新人所接受,消费习惯也不再是一昧崇尚洋品牌,行业整体呈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还算不错,这一点从几家较大的婚礼服务机构以及月白的年销售增长量便可以看出。但也因此吸引了一大批鱼龙混杂的品牌进入。在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中式嫁衣品牌不断地进行价格的比拼,相较于嫁衣而言更注重营销手段,不注重品质,粗制滥造,也就造成了市场的混乱性,这对中式嫁衣未来的发展并不是什么乐观的事。反之,如果能一门心思扎在产品的研发和品质的提升上,相信中式嫁衣在未来还是可以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发展的。
反观近几年,除了寻常人家之外,穿中式嫁衣拍结婚照以及举办婚礼的明星也是越来越多,中式嫁衣也就此引领起了一股新的复古风潮,简单放几张图片,让明星们为你演绎中式嫁衣究竟能有多美。
钱泳辰 吕一
李茂 弦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奇隆 刘诗诗(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晓 陈妍希(图片来源于网络)
包贝尔 包文婧(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伦硕 钟丽缇(图片来源于月白)
也许有些人并不知道,张伦硕和钟丽缇的这套“人鱼夫妇”到底是谁的作品,实际上正是出自月白创始人徐孜之手哦,设计元素采用了百花元素,象征生平富贵、爱情美满,福寿三多。佛手花象征多福;石榴象征榴开百子;桃象征长寿,寓意多子多福多寿;缠枝莲象征爱情缠绵;莲花组成的吉祥纹样寓意爱情和美。”刺绣用到了最富盛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工艺、针脚密实、五色真丝花线颜色过渡匀称,绣法、盘金与平绣相结合,水纹用到四色渐变手工金箔线,耗时2200小时、纹样栩栩如生。这其中不仅饱含了对新人的祝福,更体现了月白设计师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看完中式嫁衣的演变历程以及明星们所演绎的中式嫁衣,是不是对中式嫁衣有了些许不一样的认识呢?是不是会有种“以前的那些‘宽松大袖’都是些什么”的想法呢?是不是感觉中式嫁衣不仅仅只有传统的大红大金,雕龙画凤,她还有时尚和传统融合美!
最后奉上几套月白中式嫁衣的经典作品给大家欣赏~~
月白中式嫁衣式样
富贵如意·琼筵
金玉满堂·流光
富贵如意·华露
百花朝凤·凤栩
祥瑞如意·芳华
龙凤呈祥·羽栖
金玉满堂·凤衾
龙凤呈祥·倾岚
这每一套嫁衣不仅美,其中都包含着一个个温情满满、相爱相知的故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月白一如既往秉持 “念旧不守旧,创新不冒进” 的理念,只为重新唤醒婚礼嫁衣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以及我们人生道路中的重要地位,重拾婚礼在生命里的情感意识,复兴传统中式婚礼嫁衣文化。念旧而不守旧,将传统手工技艺、纹样赋予新的活力和生命,将东方平面裁剪和西方立体裁剪融合并进行创新设计,将现代审美融入古典美学,为当代中国新娘定制专属东方女性的华美嫁衣,更为每一对新人的婚礼增添情感与温度。
文章暂时就在此告一段落,有不同见解的朋友,欢迎拍砖,请大力戳以下二维码关注月白官方微信或官方微博,了解更多月白中式嫁衣式样。
2018年3月5日
月白中式嫁衣创始人徐孜
月白
缔月下之盟 履白头之约
长按·识别·关注
等你